当前位置: 首页 » 党建工作 » 支部风采 历史学院中国古代史教师党支部事迹 发布时间:2013-07-01
中国古代史教师党支部自觉坚持党的基本路线,贯彻科学发展观,认真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落实党委的工作部署,关心时事政治,努力提高自身的素质,切实践行党员应有的职责。同时按照学校党委、学院分党委的要求,积极开展支部建设工作。
历史学院中国古代史教师党支部的党员来自三个不同的教研室,即中国古代史教研室、历史文献学教研室、考古与文博教研室。长期以来,在诸多离退休和在职老党员的影响带动下,中国古代史支部发挥党支部的先锋作用,在科研成绩、人才培养和发挥支部引领作用等方面取得一些成绩。
一、科研成绩突出
近三年,中国古代史党支部所辖三个教研室的教师承担国家及省部级课题30余项,出版著作38部,在CSSCI(中文核心期刊)发表论文98篇。其中党员教师是这当中的绝对骨干力量。为历史学院整体实力的提升做出重要贡献。
二、学术交流频繁
近五年,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先后主办国际学术会议7次,国内学术会议2次,中心师生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百余人次。其中“新材料、新方法、新视野:中国古代国家和社会变迁”研究生学术论坛得到了“北京市国内外联合培养研究生基地建设”专项资金资助,有来自美国、德国、日本、韩国、新加坡、中国大陆和台湾等20余所海内外著名高校的学者和研究生与会。该论坛的成功举办,推进了海内外青年学者的学术文化交流,促进青年学者的成长;加强了海内外青年学者对中国古代史的研究,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弘扬;更好地加强了中心国家重点学科的建设。
三、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不断提升
近些年,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在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方面,下大力气,攻坚克难,质量不断提升。
学科建设方面:教育部2012年一级学科评估结果公布,我校中国史一级学科排名全国第一(与北京大学并列),考古学一级学科排名全国第十六位。
人才培养方面:晁福林教授指导的博士论文先后获得全国和北京市的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其中2008届博士王青的《上博简<曹沫之陈>研究》荣获2011年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2010届博士黄国辉的《商周亲属称谓研究》荣获2011年北京市优秀博士论文,并荣获2012年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提名论文。
四、屡获重大奖项
近五年,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在“通过党建抓科研”的活动中屡获殊荣。支部党员同志获奖具体情况如下:
1.        集体或个人获奖
1)        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荣获北京市教育工会授予的“教育先锋先进集体”称号。
2)        晁福林教授荣获“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指导教师”称号。
3)        游彪教授和张荣强教授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人才”。
2.        著作获奖
1)        晁福林教授《天命与彝伦:先秦社会思想探研》和张升教授《四库全书馆研究》入选2011年度《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
2)        何兹全教授(已故)《何兹全文集》荣获教育部高校科研优秀成果奖(人文社科)一等奖。
3)        何兹全教授(已故)《何兹全文集》荣获北京市第十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特等奖。
4)        晁福林教授和游彪教授参与的《中国民俗史》,荣获北京市第十一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特等奖。
5)        白寿彝教授(已故)《中国史学史》荣获北京市第十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
6)        张荣强教授《汉唐籍帐制度研究》,荣获北京市第十二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
7)        王培华教授《元明北京建都与粮食供应》荣获北京市教委高校图书馆分会二等奖。
8)        晁福林教授《先秦社会形态研究》、倪玉平教授《清代漕粮海运与社会变迁》荣获第三届郭沫若中国历史学奖提名奖。
3.        教材获奖
晁福林教授主编《中国古代史》(上)、宁欣教授主编《中国古代史》(下)、汝企和教授主编《中国历史文选(上下册)》荣获北京市精品教材。
此外,中国古代史支部的党员同志们还积极将自身的学术成果与服务社会结合起来。晁福林、宁欣等同志不顾教学、科研任务的繁重,多次承担了中央和国家机关司局级干部自主选学“历史思维与创新”专题班和北京市“传统文化与人文修养”专题培训班的教学任务。他们精心选题,认真备课,授课严谨,既有学理的深度,也有与现实的结合,受到了广泛的好评。
支部在注重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的同时,也注重密切党群关系,凡是有重要的学习实践活动,支部都会通知每个党外老师参与。2011年,中国古代史支部与史学所支部一起进行学习实践活动,不仅党员积极参加,还邀请了党外老师参加。活动中,大家畅所欲言,共谋学科的发展,气氛非常融洽。2012年上半年中国古代史支部组织党员赴京西抗日战争纪念地参观,让教师们亲身感受革命年代的风雨,增强使命感与责任感。2013年支部参观考察活动也即将举行。